首页 >
新闻动态
宁波制造:以新产品带动大创新
发布时间: 2022-05-20
浏览次数: 749


9年试(投)产1.74万个新产品,年贡献逾1/3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

宁波制造:以新产品带动大创新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布局未来市场的“风向标”。

自2013年以来,宁波累计试(投)产新产品1.74万个。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有403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有1516个。

然而,从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来看,这一衡量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宁波的成绩并不理想。

如何以新产品带动大创新,激活科技创新这个新引擎,已成为宁波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新产品持续问世的背后,是企业对研发的不断投入和在新技术领域的孜孜探求。但从刚刚公布的2021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来看,宁波R&D投入排名相对靠后,与我市厚实的工业家底并不匹配。

“产品研发创新周期长,见效慢,需要长期的试错过程。即使产品研制成功,也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存在一定的风险。”宁波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赵迎军教授告诉记者,企业不敢投不愿投是宁波R&D投入排名落后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我们调研企业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到企业将专利展示在墙上。看似数量较多,但仔细看不难发现,其中的发明专利并不多,实用新型仍占大头。”经常参加企业调研的某专家直言,宁波仍有一批企业以模仿、跟跑为主,原创性成果较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部分产品只是在外观以及颜色上进行了调整,缺少核心技术的突破,甚至有企业选择在OEM模式中“躺平”。

企业为何不愿投?赵迎军认为,产业结构过于传统、缺少领航型企业、人才梯队跟不上是三大重要原因。

“人才是目前制约我们企业研发创新最主要的因素。”宁波夏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装备事业部经理张波杰坦言,作为从夏厦齿轮剥离出的新板块,夏拓智能科技重点打造的是机加工行业智能化生产线新建及改造的交钥匙工程。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夏拓智能科技近3年的R&D投入均超过了7%。

“但现在合适的技术人才难招呀!”张波杰告诉记者,目前夏拓智能科技20人的研发团队中,超过70%的研发人员来自公司原有一线团队培养,“外地招留不住,本地找没有合适的人选。研发人员不增加,研发投入便难有质的突破”。

浙江卡巴尔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强生,1995年以人才招引的方式来到宁波。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看重的是宁波这座城市的包容、创新和积极开放的活力,所以留在了宁波。近年来,宁波对于创新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创新的氛围仍有待加强。一方面,宁波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服装、家电、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研发投入,与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并不在同一量级。另一方面,宁波也缺少像华为、大疆等领航型企业带动周边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让创新融入城市发展基因

“增加R&D投入,光靠砸钱也是办不成的。要进一步做好规划,答好谁来投入、钱从哪来、钱投到哪里去等核心问题。”宁波财经学院教授郭跃认为,我市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将创新融入城市发展的基因。

谁来投入?企业仍是创新研发的“主战场”。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郭跃表示,首先,政府在支持面向产业技术应用或有较强产业应用可能性的项目上,要建立健全创新需求由企业提出、创新资源由企业组织、创新成果与企业共享的机制,推动政府的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主体倾斜。其次,要支持企业成为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建议以企业特别是基础较好的民营企业为依托,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基础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最后,规范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等机制,保障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协同创新的效果。

钱从哪来?多位专家认为,我市应通过宁波籍院士以及宁波帮这个纽带,加强与国内资源的合作。同时,用好资本市场这个融资渠道。以去年11月成立的宁波甬欣韦豪半导体产业基金为例,新宁波帮代表虞仁荣及其关联方出资20亿元,宁波国资方共同出资80亿元。

钱投到哪里去?赵迎军认为,我市不仅要找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适合宁波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通过破解“卡脖子”问题,通过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引导传统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时尚化转型。

与此同时,随着甬江实验室、甬江科创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宁波可充分利用这些大平台的作用,邀请院士特别是甬籍院士参与宁波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研发创新,以揭榜挂帅的方式与院士进行更深层次的绑定。

“从数据来看,宁波新产品试产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效,逐步成为引导企业加码研发创新的重要手段,并与首台(套)的申报进行了绑定,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积极性。”专家表示,但在产品的筛选上,宁波仍应对新产品试产计划进行细化,定期追踪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对优秀产品予以相应的奖励,引导企业研发更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的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