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宁波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途径。加强对标对表、主动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区域发展经验,能够为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开辟新思路、找准着力点。综合考虑产业转型环境、区位资源禀赋、区域综合功能等方面对宁波工业化升级的可借鉴性、互补性与相似度,对标学习美国旧金山湾区、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韩国釜山、新加坡等全球典型制造业区域,以及深圳、上海、苏州、佛山等国内工业强市的发展经验,为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注重赛道育优,把握发展规律
一是坚持优选产业赛道。学习韩国釜山,根据发展阶段特点有序切换主导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发掘放大比较优势、树立产业鲜明标识。参考上海、深圳,将新兴及未来产业作为重塑制造业形态的重要切入点,强化“抢滩”“弯道超车”意识,打造特色新兴“产业地标”。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参考苏州、佛山,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新技术研发、生产流程改进、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与裂变。三是擦亮制造业金字招牌。学习上海,坚守制造基因与底色,将制造品牌嵌入城市形象重点打造,形成“产品—企业—区域”制造品牌梯次培育体系,以质量品牌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二、注重集群育强,筑牢关键立柱
一是以标志性产业链强化集群建设。学习深圳,打造具有特色、形态完备、韧性强劲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大强链补链延链力度,形成一批产业链中的“头雁”,注重“链群并重、以链强群、链群协同”。二是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学习新加坡,持续加强开放合作,探索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价值嵌入,围绕主导产业,引进落地大企业大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等,吸引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三是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学习新加坡、苏州,在裕廊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规划建设中,注重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坚持先规划再建设,保证规划实施如一,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
三、注重智造育效,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学习慕尼黑、上海,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优势特色行业,谋划打造5G全连接工厂、未来工厂等智能制造标杆项目。二是突出智能制造标准引领。借鉴深圳、佛山,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建设及应用,向上对接,争取将宁波作为试点,为制订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进行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宁波方案”。三是加大“智造”专项人才培育力度。学习慕尼黑,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变革,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加大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专项人才培育力度。
四、注重企业育兴,激活主体动能
一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学习东京,将中小企业视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政策执行、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发展生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打造总部经济。学习新加坡,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应突出引进与培育并重,一方面要在招引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上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围绕宁波本地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优化产业链生态,做大做强一批制造业总部。三是创新企业合作模式。借鉴深圳,以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深化强链补链延链的市场化新形态,加速推动传统工业制造体系下的“企业创新”向数字经济时代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链创新”发展。
五、注重生态育活,撬动成长潜力
一是探索建立突破性科技金融体系。相较旧金山湾区(硅谷),宁波在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上较为保守和常规。政府基金起步晚、规模较小且多采用跟投模式,可学习借鉴硅谷银行模式,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采用超常规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企业创新注入“金融底气”。二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学习深圳、苏州,以创新理念、细致服务和国际标准,推动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宜商服务;学习深圳、佛山,强化产业核心要素保障,合理确定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工业发展底线空间,做足用地要素支撑,以“工业上楼”等方式创新产业空间供给模式。三是深度融入区域协同体系。可借鉴旧金山、苏州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以区域一体化战略为引领,持续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带动市场资源充分流动,形成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